通讯员 姚莉 实习生 邱汉金 “号角吹响,战马扬鸣,写不下去了……”这是23岁志愿军战士韩伯斌在最后一封家信中的最后一句话。尽管他写这封家信已经过去了74年,但人们仍然可以从他潦草的字迹中感受到当时前线战争的紧迫性。 10月25日是中国志愿军出国抗美援朝75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孝感市孝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韩晓霞女士向湖北日报记者展示了一封被全家四代人珍藏了74年的家书。 这封家书的作者是他的叔叔韩伯彬,一位抗美援朝烈士。 1951年3月26日,在随军进入朝鲜前夕,韩伯斌写下了这封信。伴随着炮火的轰鸣,尤厄尔的信出现在鸭绿江畔。 去朝鲜之前,路过花园火车站,遥望家乡 韩伯斌出生于1928年4月。1949年10月5日,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喜庆气氛中,21岁的韩伯斌在湖北省孝昌县入伍,配属中国陆军第二野战军第11军第31师侦察连担任侦察兵。次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韩伯斌奉命北上,准备参加对朝战争。当年12月,他随部队经过他的城镇。但他并没有回家,只是看向平台上房子的方向。 在赴朝前写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中,韩伯彬开篇写道:“大人,我的爷爷,您身体还好吗?因为你们我们的亲人朋友还安全吗? 韩晓霞告诉记者,她家叔叔书中提到的“花园”,即花园火车站,距离她家有两公里多。由于行军是秘密的,韩伯斌严格遵守军纪,从未离开过部队。一位村民的熟人看到他下车,就去他家通知了他。不幸的是,当时他的家人都在工作。 当晚,得知韩伯斌的父亲闻讯回家后赶往花园火车站。但这一次,部队已经离开,只留下一个空荡荡的平台。 “爷爷带着失望和遗憾回到家,成为了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韩晓霞说。 家信里的话是真心不想耽误爱人 记者发现,这封600多字的家书已经经历了70多年的洗礼。粗糙的纸张已泛黄,f旧书已损坏,但信上的大部分字迹仍然可见,这使得阅读变得困难。 谈及与女友的婚姻问题时,韩伯斌神态清晰,言语真诚。他在信中写道:“至于我婚姻中的问题,请他的家人尽快另找对象。如果他已经有对象了,那就太好了。如果没有,请媒人劝说他的家人,以免耽误了他的青春。” 据村里一位认识韩伯彬的老人介绍,韩伯彬从小就身材高大。 20岁之前他就长高了1.8米。他在当时被认为是一流的大个子。另外,他知识渊博,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人们很早就来找他。在家求婚。 ”奶奶说,家信中叔叔的女朋友是远房亲戚的女儿。看完信中叔叔的嘱咐,对方明白了,并感动了。编辑。后来,他又另选了伴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韩晓霞说,叔叔的行为为他在乡村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人们觉得他不仅忠于国家,而且是一个善良、有责任感的人。 令人感动的是,得知韩伯彬战死沙场后,女友及其家人专程去看望韩伯彬的父母表示哀悼。 家书里仍可见泪痕 “虽然我们在中国边境,但我们可以用望远镜看到朝鲜人民和被美国飞机炸毁的房屋。看到悲惨的一幕让人更加愤怒。下午(上午)一个小时后,我们就可以跨过鸭绿江,踏上我国光荣而伟大的防线,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消灭袭击我们的敌人。” 韩小x说,他说每次读到这里,他都感受到叔叔的渴望“进入朝鲜战场的韩伯彬,英勇作战,活跃在侦察第一线。由于在战场上表现出色,韩伯彬立三等功,晋升为连指导员,1953年1月入党。1953年8月,韩伯彬在元山战役中牺牲, 朝鲜。战斗仍在进行时,他的尸体被就地掩埋,只有部分用过的枕头、内衣裤等遗骸被运回家乡。 韩伯斌一家在入宫前写下的最后一封信,被他的祖父和父母精心保存着。每当我想起他,爷爷和父母就会拿出这封信,一遍又一遍地读。 74年后的今天,那些不经意间被泪水浸湿、一遍遍翻阅、折叠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他的黄色家信。在他的祖父和父母相继去世后,这封重要的家书由他的弟弟和侄子代代相传,至今仍被珍藏。 山河平安,豪气终于回归。 2017年清明节之际,孝昌县烈士陵园落成。墓地内有韩伯斌纪念碑。那天,天空飘着小雨,烈士墓周围苍松翠柏,庄严肃穆。家属40余人冒雨前来吊唁烈士灵堂。此后每年都会举行这样的纪念仪式,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年。除了家人之外,还有不少陌生人前来悼念。通讯员 姚莉 实习生 邱汉金 “号角吹响,战马驰骋呼唤,我写不下去了……”这是一名23岁的志愿军战士

